【概况】墨山乡位于上高县西部沿三二○国道39千米处,东接徐家渡,西邻万载县,南连田心镇,北界镇渡乡,是上高西部商贸集散地。全乡行政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,辖思泉村、果园新村、界港村、香山村、坑林村、石水村等6个村(农业分场)和思泉铺居委会1个居委会,其中集镇面积2平方千米,耕地面积11680亩(其中水田3930亩,旱地7750亩),果园1220亩,林地20955亩,森林覆盖率达65%。总人口1.12万人,其中集镇人口0.86万人,流动人口0.26万人。主要工业产品有鞋革服装、水泥建材等。主要农产品有水稻、柑桔、绿色蔬菜等。2023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9.5亿元、主营业务收入17.8亿元、固定资产投资3.8亿元,实现财税收入6595万元。
政区沿革
1956年6月,原南昌专区农林垦殖处派员开始筹建垦殖场,始名《墨山农场》;1957年12月省交通运输局、省供销社两批下放干部赴场参加垦区建设,确立为副县级农业示范单位,隶属南昌专署。1958年7月与九峰垦殖场、五香铺养兔场、徐市苗圃合并,更名为《墨山综合垦殖场》,隶属宜春专署。1965年经县人委批准,田心公社所属石水村、坑林村划入垦殖场管辖。1968年8月扩社并队,与镇渡公社、九峰林场(原九峰垦殖场)合并为《墨山人民公社》,原体制下放,划归上高县管辖,属场社合一单位,定为正科级建制。1972年8月与镇渡公社,九峰林场分开,改名为《墨山垦殖场》,保留正科级建制。1977年9月,镇渡公社所属石水村、坑林村再次划入场管。1985年4月经上级批准正式挂牌《墨山乡人民政府》,场乡合署办公,增设财政所,是场乡合一单位。1997年8月,经省政府批准,撤销墨山乡设立《思泉铺镇》,成为场镇合一单位。2003年11月撤销镇建制,保留垦殖场,石水村、坑林村划归田心镇管辖。2013年 月经省民政厅批准,重新设立乡建制,并同时保留墨山垦殖场,再次成为场乡合一单位至今。2017年7月,石水村、坑林村又划归场管。
地名来历、含义
思泉铺(原名荞麦陂、司前铺),因地表水源严重短缺思念清泉而得名
名胜古迹
墨山以峰险、林海、云雾、溶洞之美赢得古今无数的赞叹和歌咏。墨山还是一座有着光荣红色历史的大山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以墨山为纽带,连接田心、镇渡两翼,是当年红色革命根据地—— “湘鄂赣省红军游击队”的重要游击斗争区域。从1929年4月到1934年12月中共地下党员王玉清、喻作优等二十余人,受中共万宜上县委的派遣来到墨山、田心、斗门、埠头一带,秘密发展农会组织,建立游击队武装,开展打土豪、抗租、抗税,打击国民党反动武装,保卫新生的红色苏维埃政权。
当年墨山脚下许多村庄曾经飘扬起土地革命的鲜红旗帜,许多苦大仇深的墨山农民成为了游击队战士,墨山、田心、镇渡一带的山山岭岭留下了他们战斗的足迹,墨山丛林之间激荡着游击队员英勇杀敌的枪声,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方土地。今天,在墨山下矗立着一座巍峨的“马鞍山革命烈士纪念碑”,纪念当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红军游击队战士。
地理特征
墨山乡坐落于墨山西北麓,东经114.61度,北纬28.17度,平地海拔70-80米,丘陵地海拔80-100米,山地海拔120-400米,乡境内多属低丘陵地,西南高东北低,多为以砂页岩及红土为主而形成的波状,垄状红色丘岗地形,受地貌影响,土壤为黄壤和红壤,且有夹石,土体较簿,呈酸性,磷、钾含量偏低。
墨山境内气候温和湿润,阳光充足,年平均气温约18°C,极端高温约40°C,最低气温约零下6°C,日照时间全年约1800小时,雨量充沛,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,因流失快地表水奇缺,但地下水丰富,据省902地质队多次勘探,确认地下水流量达9.2立米/秒。